传 承
2020-12-09 07:59:27          来源: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高丽文 |          浏览量:26394

传  承

梁定发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一种传承,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一种传承。没有传承,社会就不能进步。传承镶嵌了与时俱进的烙印。

那是二十世纪初的一个深秋。

秋风瀟潇,秋雨纷纷。他就在这个时候悄悄的走了,离开了人世。灵车缓缓地从他依恋的地方.从他曾经工作的地方驶向远方。落叶归根,他要回家了。他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归生他养他的老家。灵车开到桑植县人潮溪。夜幕开始降临了。这也是他曾经工作的地方。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清澈见底的河水还映照着他的身影。谷里还回荡着他上课的沙哑的声音。这里有他教过的学生,有他熟悉牵挂的乡亲。听说是杨老师回来了,都潮水般地涌来。哭泣声在山谷里回旋。天黑了,本来是想租一条船把杨老师连夜送回家的。他累了,他渴望回到自已的家安息。当地的百姓一是想挽留杨老师在这里住一个晚上,他们依依不舍啊!不让杨老师走。再说天黑水浅从安全着想,家人们也就同意了。按习俗一般人是不让去世的人停在家门口过夜的,那样不吉利。但一家裁缝铺的老板娘却执意留杨老师在她那里过来夜。这家裁缝铺是靠河的三间小木屋。载着杨老师的灵车就停在他的屋檐下,她从屋里牵出电线装了几盏灯,也算是简单布置一下临时的灵堂。还有赶来看望的老人也找一些木棒,马上做起简易的单架准备明天送杨老师过河回家。还有一位当地的老大娘便把杨老师的家人缠护着双手牵着她到自己家过夜……第二天一早当地的老百姓就赶来为杨老师送行。几个壮汉抬着杨老师上了船,轻轻放在船上。一位老人一边默默地流泪一边默默烧着纸钱,放着鞭炮为杨老师送行。载着杨老师的船缓缓起航,沿河两岸挤满了男女老少。有的挂着拐扙,有的牵孙儿满脸的泪花,一片的哭泣声。“杨老师走好”的声音在空中回旋。

一个月后。他的儿子带上简单的行李毅然去了那个村小代课。那个学校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房子是几间七十年修的卵石房。没天花板,没有水泥地板,地面坑坑洼洼的。窗户已破烂不堪,没有挡风的玻璃,一到冬天,寒风肆无忌弹在教室里地乱吹。教室里摆着一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十几个衣着褴褛的山里娃组成了一个简易小学。小杨看到这一切,他没有心寒,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坚定的把这条路走下去。市场远买不到,就在校园一角选择一块空地自己种。学生的桌椅坏了,就向当地的木匠借来锯子,找来锤子自已修。他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
    成军是小杨老师的得意门生。杨老师教六年级数学,毕业考试,成军是考满分的一位。成军酷爱数学,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每天下晚后,他都会拿一道数学题问杨老师。他有时解答的难题一般老师也解不出来。在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在市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时过境迁。当年的小萝卜头现在己走了工作岗位。他把在小学学数学的劲头用到了文学创作上来了。杨老师也把当年教数学的劲头用到了文学创作上来了。两师徒成了文学上比翼双飞的知已,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成军开始在地方小报上搞通讯报道,后来写一些诗歌、散文,发展到写小说。经过几年的辛勤笔耕,一篇小说进行到一半,他困惑了,遇到了瓶颈,写不下去了,他想放弃。杨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与他足膝谈心,开导鼓励,准备半途而废的成军又拿起了笔,沿着文学的道路爬涉,践行。一部以农村基层干部为原型的中篇小说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师徒俩在文学这块沃土辛勤耕耘,成了当地文坛上的双子星。

子成父业,情系山村教育是一种传承,老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伴随着新时代的强音,一路高歌猛进,走向灿烂的明天。

责编:高丽文

来源: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时政报道
视听桑植
时政报道

  下载APP